![]()
最近偶然发现一本老书——《风的灰色脚》,爱尔兰诗人卡塔尔·奥伯恩1917年出版的精装诗集。《诗集》的开篇,现代藏书票风格,设计感卡在衬里。主要图案是传统的藏书票主题——鸟瞰一摞精装书。图案上方的黑色区域,用白色轮廓字体写着三行文字:书票·p·t·l·三行文字的左侧画了一个小沙漏,右侧画了一个羽毛球。主图案左下角印有手写地址:“天津市埃尔金大道308号”。图 1 ex libris 是藏书票的国际符号。天津在邮政拼音中就是天津,额尔金大道当时在汉语中被称为“墙路”,现在被称为南京路。这是早期的中文藏书票!所以我试图确认主人和你通过人脸信息和书签找到这个藏书票,看看能不能找出是谁设计的。翻看这本诗集,发现扉页上盖着一个紫色的圆形英文印章,上面写着“天津埃尔金大街314号,博士·P·T·梁”。现在我知道P.T.L.的L是liang,他是Dr。但是地址有区别。藏书票是印地语。天津市围墙路308号,但印章是4号。梁如豪是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作为留美幼儿之一,他于1874年随弟弟唐绍仪漂洋过海到美国留学。被召回后,加入袁世凯幕僚,步入仕途,经营铁路、海关。他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他和同学詹天佑共同推动了中国独立铁路建设的发展,可以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如浩曾短暂担任北燕政府外事总长。 1912年离开权力中心后,定居天津。华尔街314号是他晚年的住址。图3:梁如浩、唐绍仪合影。我还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里发现了一封藏着的信。 1938年10月26日,梁如豪之子梁宝臧(档案网站误译为“梁朴昌”)从同一地址寄来,写信给天津著名的同非学者埃米尔·S·费舍尔(Emil S. Fischer),对岳父唐绍仪(梁宝昌之妻唐宝轩是唐)去世表示哀悼。 绍仪的第六个女儿)。信的信笺是特制的,上面写着“博士·p·t·梁”和“天津市埃尔金大道314号”。印在信笺上,并贴有邮票。内容完全符合坚持。很快,这个藏书票的主人的身份就曝光了。 “·P·t·l·”是梁宝曾这个名字的旧拼写的缩写。据记载,梁保昌1892年出生于朝鲜,母亲吕爱德是朝鲜人。其父梁如豪曾协助袁世凯征伐朝鲜,两人便结下了这段姻缘。然而,关于梁保昌童年的资料却很少。他的经历只能说是在英国留学。 1909年入密尔山学校,1913年入剑桥。1916年先获文学学士学位,1920年获剑桥医学学士学位,1925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28年天津版《华北每日新闻导报,华北台洪榜,1928年》,条目“廖昌保昌博士”下两人的个人资料 梁保建、梁保昌医生。此时的地址是墙路308号。梁保建 饰 Lia吴宝昌的弟弟。他们一起在英国学习医学。宝健年龄较大,完成学业后较早回国。墙路314号的地址可在1937年版和1940年版的《中华医学指南》中找到。 1937年版,此地址有三人:梁保昌、梁保平(相宜兄弟之一)、梁保健。到了1940年版,显示梁保健到上海在贝当路开设诊所,而梁保昌仍在墙路314号行医。与梁宝昌相比,梁宝健留下了很多记录。他诊治的病人中,不乏黎元洪、杜月笙、袁克文等著名人士。梁氏兄弟似乎是在香港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梁保昌医生的资料于1973年出现在香港《医学辞典》中。实业家胡光熹与梁保昌是天津邻居,两人相识。多年。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92年自费出版)中说,梁保昌“在香港北角行医,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常常拒绝向穷人收费,当地的病人都喜欢他,他的大义可嘉。” 2、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斯特劳兹堡出版的1930年6月号英文杂志《铅笔点》中,我找到了地址“天津埃尔金大道308号”。在这本杂志的第485页上,出现了三个不同设计的藏书票,并且出现了这个藏书票的创作者。三个藏书票下面的标题写着:“三个藏书票由我们来自中国天津的朋友托马斯·H·梁设计。”照片4 《铅笔点》杂志中的三张藏书票 《铅笔点》是一本建筑月刊,创刊于1920年,是当时美国建筑与设计领域最重要的杂志之一。部分中国建筑大师教授还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或计划。例如,梁思成关于赵州桥的两篇论文发表在《铅笔点》杂志1938年1月号和3月号上。1943年12月号上,该杂志刊登了王大洪和贝聿铭的作品。 《铅笔点》杂志每期都有一个“这里、那里、这个、那个”栏目,让参赛者参加相应的比赛,比如素描、绘画、诗歌、漫画或不同的东西。获奖作品将予以出版并获得一定的奖金。托马斯·梁凭借这三款藏书票的设计,在月度竞赛中荣获第四届杂类奖。托马斯·梁的身份并不难确认。编辑在介绍本期获奖公告时写道:“我们很高兴这个月收到远在中国的投稿,希望我们的声誉能够传遍世界各个角落。顺便,梁老师发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铅笔点》封面设计,将以汉字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下个月就出版了。”在《铅笔点》八月号上,发表了鲍浩亮署名的文章,题为《汉字的革命》(《汉字的革命》),这是一篇介绍中国艺术字体设计的文章,附有很多相关的图,包括一些字体案例和中文版《铅笔点》的设计。梁编辑写道:“里德先生文雅积极,好志好学。梁保和写于1930年4月10日。”梁保和是梁保和最小的儿子,生于1905年。上面速记的保建、保昌、保平都是他的兄弟。杂志刊登的藏书票,形象是一位手持鞭子、骑着马的优雅女士。主图像的两侧都有火炬图案。有w底部的花纹和花卉图案,以及带有装饰图案的框架都是新艺术风格藏书票的常见图像。中间藏书票的主人一定是梁保建(“博士·P·T·梁”)。主图展示了一艘正在长途航行的帆船。明暗对比强烈,边框朴素,仍采用装饰衬线字体。对于前面提到的右边的藏书票,还可以补充一句:之所以判断它是一本现代风格的书,是因为它已经具备了现代主义时代的几何特征。藏书票上一摞书的传统形象被从特殊的角度进行了重构。这种流行的俯视视角与同时期的前卫静物摄影类似。手写字体在法国 Maisuile 藏书票设计中也很常见。梁保和的个人藏书票实际上出现了至少两次,但仍然没有提及他的病情。这个圣载于吴兴文主编的《藏书票风景·藏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并收录于“中国早期藏书票”一章。收藏者为贾俊学,插图为“托马斯·梁藏书票”。 2017年,孔夫子利用图书网站拍卖了1924年《铅笔点》杂志5月至8月期的合订本,该书票也附有该书。也许是梁氏的旧藏《宝鹤》。图6 1924年5月至8月号《铅笔点》杂志的强度(孔网截图)。无论如何,上述充分、明确的文献证据表明,这三枚藏书票是在1930年8月之前设计的。对于大多数中国早期(1933年之前)的个人藏书票来说,当时很难核实准确的信息,更不用说确认藏书票设计者的身份了。现在学术界认为关祖章藏书票是中国最早的藏书票,因为它是附在一本 1910 年代购买的书上。但印刷的图案和时间以及设计者是谁尚不清楚。梁保和藏书票的发现及其身份的确认,意味着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个人藏书票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 3、既然已经确认梁保和就是梁保和,那么他的生平、身份和痕迹就不难考证了。我随处查到的有关他生平的资料越来越多,一些最早的中文藏书票的来龙去脉也得以弄清楚。梁保和作为广告艺术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中国广告史和平面设计史的研究者常常把《北燕画报》视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梁保和的踪迹。金门广告公司素有“三和一祥”之称,梁保和创办的保和商业艺术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商业艺术公司,梁保和的业务不仅是平面广告设计,还包括橱窗陈列和室内装饰。周立成、周亚南主编的《天津老戏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记载了保和艺术公司的成功。 舞厅重建:1939年洪水过后, 受灾最严重的汇忠歌舞厅于1940年5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整修,使屋顶花园得以复兴。特聘请宝和艺术公司设计装饰,图案新颖,风格独特。琴桌前有七彩灯泡,玉马雕像上可见七彩灯光,耀眼夺目,令人惊叹。周围放置了霓虹灯 舞池里,忽明忽暗,昏暗,就像一个山洞。奇异的植物和名贵花卉遍布整个地区,香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北洋画报》1930年11月29日第3版(总587期)的一则手绘广告被引为当时天津广告业先进繁荣的例证。手绘广告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梁的作品将在大华酒店展出。”梁保和推销自己,与如今流行的“个人IP”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广告中的艺术书法还是别具一格的。这幅画的中心是一幅静物画,由一组油漆罐、画笔和画板组成。文案是:“商业艺术专家梁保和,法租界马家口吉泰大厦二楼19号,电话32788。”图7 《北洋画报》三天后,1930年11月2日《北洋画报》第二版(总588期)刊登了画报创始人冯五岳撰写的展览详细报道。页面上,还有梁保和所画并展出的北燕画作的广告。文章高度赞扬了梁保和的广告作品,并指出第551期画报的封面是梁保和写的。此封面为印刷色彩,极其精美,以一幅尚未开拍的王人美艺术肖像为肖像中心,搭配手绘黄色菊花装饰框,新艺术风格。在广告栏里,梁保和为各个商家制作了特定的艺术字体。报告中,冯无月自然而然地对梁保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梁保和,一个广东人,大概是当今唯一一个和我有同样眼光的艺术家了。因此,他在美国学习了四年,专攻商业艺术。您可以在这里展开。所谓“同观”,指的是文章开头风无月所持的观点:“艺术是关于实践的”。可见,冯无月对梁保和他的同伴评价很高,因此有很多赞扬。但他说梁保和“在美国呆了四年,专攻商业艺术”,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事实。许多关于广告和设计史的著作都引用了冯无月的文章来支持有关梁保和的信息。 生活中,也因此产生了误解和错误。庆幸的是,网络搜索的发达让我们能够了解到梁保和赴美留学的详细情况。了解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梁保和所呈现的设计风格和他创作的藏书票的背景文化,也可以纠正过去的一些错误。线索就在于梁保和发表在《铅笔点》杂志上的文章。之后 仔细阅读内容,你会注意到文章中的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梁保和说d 说他是“美国一所主要建筑学院的学生”。这一事实与风无月自称“专攻商业艺术”的说法不同。仔细一看,梁保和所说的学校建筑,居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的主要建筑!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梁保和于1924年9月入校,同年同月,与梁思成、林徽因一起入学。美籍华裔学者黄振祥在研究梁、林的实际入学情况时证明了这一事实(见Sidney Wong,研究笔记: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作为建筑系学生[1924-27],摩根州立大学,2008)。他通过深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完成的严谨研究,还包括梁保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些关键信息。首先,梁保和于1925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退学,并做了没有完成大一第二学期。至于为什么,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莱尔德的档案中,保留了他对梁保和的一些负面看法,以供参考。 NopeLaird对梁保和的“表现和奢华风格很满意。梁保和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退学的时间一定是在1925年上半年。根据梁保和在1926年9月号《笔尖杂志》二手交易版块上写的一份购买信息,他此时的地址显示在天津埃尔金大道314号。 话说,他最晚辍学一年后就回到了天津老家。就像梁保和去美国的时候一样,很容易证明。在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关于中国学生的校史档案网站上,有一封梁保和在美国的监护人、建筑师乔治·加德纳写给阿尔弗雷德·E·斯特恩斯的信,安多弗时任总裁,关于梁保和调任安多弗的事情。这封 19 岁的信,日期为 2022 年 9 月 29 日,信中写道:“我的一位中国老朋友梁如浩的儿子刚刚从中国来到这里”(参见 https://chinesestudents.andover.edu/items/show/2320)。 1872年,三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孩子寄宿在一个美国寄宿家庭。这个家庭的主人是乔治·加德纳的父母尤金和哈里特。这三个小孩子中,有两个来自同一个村庄、同一个部落。他们就是后来成为北燕政府宰相的唐绍仪和梁保和的父亲梁如浩。她和乔治·加德纳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因此,乔治·加德纳关心梁保和,并游历世界各地求学。阿尔弗雷德·E·斯特恩斯当时是美国驻华教育代表。尽管当时美国反华情绪高涨,但老派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校长积极招收中国学生。这涉及到学校与中国的关系。早年,安多佛曾接待过几位留美少年,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清朝驻美大使的梁成。图8 梁成在菲利普斯学院经历了许多波折。由于梁宝和他本人无法适应新学校的环境,他没有转学到安多弗的菲利普斯学院,而是在埃克塞特的菲利普斯学院度过了三年的高中时光。 1957年,梁保和还为母校刊物《埃克塞特·菲利普斯学院通报》写了一篇回顾性文章《35年又10,000英里》(《35年又10,000英里》),描述了他当年的高中生涯。谈起留学经历,梁保和开艺术公司的生活是怎样的?有零星记录。打开后离开美术公司后,梁保和涉足报业,先办月刊《广告人》,1936年初又创办英文报纸《天津晚报》。 1937年7月29日,遭日军轰炸,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梁保和创办另一份英文报纸《天津纪事》,并兼任天津市新闻处处长。一位《天津轶事》收藏家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梁保和1949年后的情况。文章中的内容应该是从相关后人的采访中得来的,比较可信。没什么。文章指出,梁保和娶了著名的“毕果琳”——清末来华官员比利时人保罗·斯普林加德的孙女霍滕斯。夫妻俩后来去了上海,“十年动乱”期间又被下放到安徽。他们遭受了洛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去了美国。据我考证,梁保和夫妇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搬到上海的。 《中国天津通鉴》记载,梁保和1949年后接管了澳大利亚纯碱山海关工厂,1953年经营不稳定,移交给天津商业公司接管。 1958年2月号的《基督教奋进世界》杂志有一篇梁保和写的文章,表明作者在上海。后来,有很多林辅臣的后人来到中国寻找他的踪迹,他们经常将全家老照片上传到网站上。其中一张是与梁保和的合影,这也是本文主角难得的一张照片。图9 梁保和照片(左一) 梁保和对藏书票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自然受到了当时美国藏书票热潮的影响。大萧条之前20 年代初,美国藏书票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值得注意的是,主要梁保和还与藏书票的设计有关。换句话说,他在建筑专业获得的一些技能使他能够轻松地设计藏书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建筑师设计了藏书票。 C.F.A.沃伊奇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还在20世纪初设计了数十种藏书票,经常采用传统的民间装饰和符号风格图案。奥地利分离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约瑟夫·霍夫曼(Joseph Hoffmann)也创作了许多线条简洁、具有独特新艺术风格的藏书票。被誉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的建筑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也创造了多种具有基本几何图案的现代风格。梁保和说得有道理,何拥有建筑专业背景,为自己和两个兄弟设计藏书票。在梁保和为自己设计的藏书票中,我发现有些图案实际上是布扎式建筑中经常提到的古建筑装饰图案,比如框架的底座。带翅膀的太阳、构成边框的菱形串珠丝带装饰和麦穗装饰,以及空白处的花卉装饰。 “藏书票”下方是棕榈叶装饰(Anthemion),梁宝和英文名两侧是典型的茛苕圆形莲座图案。此藏书票使用的字体也是图拉真铭文风格中典型的罗马大写字体。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模式是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克里(Paul Kerry)主导的。这种被后人称为“美国布扎”的教学体系,沿袭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绘画”培养模式,而塔基考虑到建筑中涉及的数学知识。从1924年至192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课程安排来看,新生课程包括建筑制图、写意画、平面设计、几何图案设计、色调与明暗、英语、法语、代数与几何、微积分、物理、中世纪历史,并且经常临摹伟大的建筑绘图。这些课程和训练让梁保和最初熟悉了各种古典装饰和罗马字体,并且能够画出这些图案。 1924-192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课程表。事实上,在梁保和被北燕画报称为“商业艺术专家”之前,他的理想职业仍然是当一名建筑师。他继续向《Pencil Point》杂志投稿,甚至购买了自己的空间发表文章讨论当时建筑行业的现状。 1929 年 1 月《铅笔点》一期,梁保和发表独幕剧剧本《建筑和他的委托人》,荣获“这里、那里、这个和”栏目12月竞赛组别第四名。剧本描绘了一位建筑师被客户的无理要求所折磨(在剧本的最后发现他是一名精神病人)。讽刺了当时建筑行业面临的流水线。同年10月号,梁保和在自购版块发表了对6月号文章《抽屉、建筑师、预制图》的评论。在这篇评论中,梁保和写下了他对“股票计划”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只需二十五美元就可以购买一套完整的现成图纸,对他们来说似乎比聘请建筑师更划算。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这个国家充斥着免费的千篇一律的房屋。梁保和在文章中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大规模生产是大众传媒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建筑行业。很快,他将加入中国的这股时代浪潮,成为一名现代广告人。作为一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受过一年严格建筑训练的绘图员,梁保和当时仍然坚定地致力于“建筑作为艺术”,他也从这个立场批判了建筑的现代主义。梁保和没有像他的许多同学一样成为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奠基人,多少有些遗憾。他对建筑的mga态度多年来并不为人所知。 然而,在藏书票的早期历史中,梁保和可以说是最早可清晰识别的中国藏书票设计者。这些偶然的作品将来可能会将这位民国设计师介绍给更多的人。作为中国早期的藏书票之一,梁保和设计的藏书票是纯西方设计教育的产物。它没有传统传统的中国图案和字体风格,对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影响。然而,梁保和设计的三枚藏书票的发现,仍然显示了中国早期藏书票与建筑、设计史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我们了解1930年前后,中国的藏书票如何从追随和模仿西方文化转变为面向大众的现代艺术。这背后,一方面,世界各地前卫、现代主义的兴起,让藏书票成为了前卫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藏书票作为外国图形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部分反映时代的视觉时尚,提供以图形符号浓缩的信息。回到不同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国藏书票所呈现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以及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意蕴。图11 W设计的藏书票恩一朵。中国最早的藏书票中,近年来《清华年报》的“藏书票”设计(其中包括梁保和同学梁思成设计的“藏书票”作品)见证了工艺美术教育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其中第一个,闻一多在1921年《清华年报》中设计的“藏书票”,不仅有民族精神,还有比尔兹利的美。也反映了青年闻一多以及当时的文化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接受、改造和再创造。棕色木屋藏书票和上海银行图书馆藏书票上的粗线条明显受到了当时欧洲审美潮流的影响。可能是受到了宋春芳等人去欧洲旅行时仔细审视的新剧布景和巴黎常见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又如《藏书票特辑》中的木刻藏书票和“现代创意版画研究会”复兴的汉画风,与鲁迅关于新兴木画运动的教诲密切相关,并增添了适合左翼文艺的通俗艺术气息。而它们与叶凌风主张将藏书票视为一门“有趣”的艺术略有不同。梁保和在《中国人性格的爱好变迁》一文的最后写了一个反问句,让我颇有触动:“谁说‘东是东,西是西’,难道两者永远不会相见吗?”藏书票自然植根于中西交往。我想梁保和的话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早期藏书票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